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甲支出比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德甲支出比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的印象里除了德甲有固定的奖金以外,其他的大联赛都没有固定的奖金比例。英超、西甲、意甲都是要看转播费的,按战绩和排名分掉大部分,一部分归足协,去除掉一些意外支出,剩下的才是奖金。这些钱很少的。像西超两强,他们就分走了大部分的转播费,小球会就是赚点工资什么的。英超好一点,但是绝没有第20名4000万欧元这么多,要是这样的话,就是全世界只转播英超,其它联赛都不看了。而且做一下对比,切尔西达到欧冠决赛,转播费才有5000万欧元。
虽然拜仁和多特在引援上花费都不算多,我觉得两队有相同的原因,但在根本上还是有区别的。
先说相同的地方,就是两队的吸金能力都追赶不上巴萨、皇马这些豪门。这几年来德甲的商业价值其实是在不断下降的,毕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他联赛商业开发越来越好,而自己还基本在原地踏步,最后只能被超过了。
还有一个就是德甲俱乐部的50+1政策注定吸引不了中东石油大亨来投资,就不能像巴黎、曼城、切尔西那样短时间注入巨资。这些都是制约两家俱乐部高消费的共同原因。
再说两家球会的区别。拜仁不大额消费实则是因为过去拜仁基本是德国国家队的班底,也是德国球员进入国家队的一条捷径,过去大家都说拜仁兴,则德国足球兴。所以拜仁也有德甲挖掘机之称,基本整个德甲联赛都在向拜仁输血,而且因为其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其他俱乐部卖人时候要价还不高,不然搞不好就是人财两空。
而多特蒙德确实前些年财政状况有些不好,每年都要通过出售自己球队的当家球星筹集资金来维持俱乐部运营。前几年,在多特就没有非卖品。不过好在这些年的卧薪藏胆总算积攒下一份家底。
再看今年转会市场,大家都发现便宜是买不到好球员了,拜仁、多特也一改往日风格,开始高消费了。
相比于真正的大财主 大巴黎 曼城 皇马 巴萨而言其他顶级球队的财力就稍微差点,所以在转会市场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偶尔也会爆发一下 列如马竞 尤文等。附上五大联赛球队身价表。
这种情况在德甲是非常正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德甲的50+1的联赛政策,一方面既保护了德甲俱乐部不受外国资本控制,一方面也阻碍了德甲球队的发展,尤其是再当今金元足球横行的年代。
拜仁多特都习惯了低价挖本联赛青年才俊
在德甲联赛中,拜仁就是超级霸主,就是本土年轻才俊都渴望和向往的足球俱乐部,其吸引力在德甲中确实是厉害,年轻球员在德甲其他俱乐部成名后,受到拜仁的关注和召唤,少有不动心的,很多为了能去拜仁踢球,不惜和老东家闹翻脸的例子太多了。如多特的胡梅尔斯,格策 莱万都是从多特转会拜仁的。而斯图加特后卫帕瓦尔,赛季还在进行中,已经和拜仁达成协议,新赛季转会拜仁。且转会费只有3500万欧元,对于一个世界杯冠军的主力后卫来说,可以说非常划算的价钱了。
长期如此以来,其他俱乐部也都习惯了。也接受了。只不过都会尽可能多要一些转会费,好转身在去低级别联赛或青训营再淘一些有潜力的年轻球员。
相对来说,拜仁和多特这种在本国其他球队挖好球员的成本要比去国外其他俱乐部引援要便宜的多,且更容易适应和打出水平。
德甲竞争和吸引力的下降
随着现代足球的发展,俱乐部要发展,取得好成绩越来越离不开好的球员,而要吸引好球员,金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有钱,才能和别的俱乐部竞争,才出的起高昂的转会费,才能给予球员好的待遇,丰厚的薪水是必不可少的。
而拜仁和多特虽然贵为德甲豪门,可是在联赛中的收入因为是在德甲,收入远远不如英超联赛的一些中游球队(联赛广告转播收入),而由于是实行50+1的政策,虽然俱乐部的拥有者也是大金主,但都不会也不愿意全力投入资金。大部分都是依靠俱乐部自行解决。如沃尔夫大股东是大众集团。
水平以及待遇的下降(和英超俱乐部以及巴萨等豪门相比),也使得对球员的吸引力尤其是德国本土以及在德甲成长起来球员越来越不行,德布劳内在沃尔玛夫出名后,面对拜仁和多特递来的橄榄枝并没有接受,而是去的曼城。萨内一直受拜仁追求,但到现在也还是曼城球员,归根结底,就是拜仁太扣,既然像挖好球员,又不愿意花大钱,这怎么可能呢。
结语:多特和拜仁从以前的低价挖本联赛其他俱乐部好球员的方式已经由于金元足球的冲击变得越来越难,而挖其他联赛的好球员就更需要花费巨资了,这也是为什么拜仁前2年租借J罗,本赛季又租借库蒂尼奥的原因。最主要就是在球员身价溢价严重的时代,受限50+1政策束缚的德甲俱乐部没有充足的财力大肆引进好球员。
欢迎有不同的看法留言交流,顺便请大佬们高抬贵手给个赞和关注!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甲支出比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甲支出比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